今年回老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家每户院子里干干净净,但是外出到处都有垃圾;垃圾桶慢慢的变多、越来越高级,可是桶内桶外到处都是垃圾。为什么高级、系列、周全的垃圾设施没有办法解决垃圾问题呢?这引起了我的沉思:
起初村里建立了一个垃圾池,按照每个自然村1-2个的标准配置;垃圾池只解决了垃圾堆放的问题,但是没有办法解决清运人员的负担问题。于是设置了可移动的大型垃圾箱,装入垃圾箱的垃圾能够最终靠专用垃圾车实现自动化回收。目前每个自然村根据人口密度有2-3个垃圾箱,定期有镇里有关人员清理。考虑到垃圾箱比较脏,不美观,距离远且数量少,因此升级为绿色大型垃圾桶,每个村按面积和居住人口数量配置8-10个大垃圾桶。
为了让人们便于倒垃圾,村里不断的提升倒垃圾的方便程度,前两年当垃圾桶取代垃圾箱时,每个巷子口均摆放的有大垃圾桶,缩短垃圾桶摆放的距离,方便人们倒垃圾。最近我回家乡发现,村庄每家每户发放了小型家用垃圾桶,上面印有垃圾分类标识,并在桶内部分别设置了分类装置,由此人们在家中便可实现垃圾回收,从源头上解决垃圾收集和分类处理的问题。从自然村分配垃圾箱,到巷道放置大垃圾桶,再到每户配备小型垃圾桶,垃圾回收装置从村头——巷头——户头,垃圾桶的布局越来越便捷化,服务距离也慢慢变得近。
在设施系列化、高级化,摆放方便化、人性化的同时,村庄也对垃圾处置更加“精细化”,这种精细化大多数表现在“文本”和“墙上”。
一方面通过“给村民的一封信”等形式,向村民倡议关注环境卫生,宣传垃圾管理的重要性和具体实际的要求,同时将垃圾处理等环保行为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在垃圾管理中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将垃圾管理的要求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另一方面,在垃圾桶上设置清晰的标识,标明垃圾类型和投放要求,引导村民正确投放垃圾,而且在村庄电子显示屏上定期播放宣传标语。逐渐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文本和可视化的宣传引导。
与越来越高级、系列、方便的垃圾设施及文本要求越来越细的“规则”相比,垃圾也呈现了慢慢的变多的景观。
村庄内部依然是熟人或者半熟人社会,“面子”文化依旧流行,在日常中,各家各户都会把自己门口清扫干净,特别是过年期间,家门口的卫生关乎自家的“颜面”,然而院外不远处的垃圾桶附近垃圾却堆积如山。细究得知,村庄大垃圾桶方便虽然附近的村民收集和倾倒垃圾,但面临着垃圾桶管理的责任问题,即“垃圾满了谁去倒?”,最初村中积极的村民将垃圾桶送到村头垃圾箱倾倒,但长此以往便产生诸多“搭便车”的村民,也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最终,垃圾长期堆积无人清扫,严重影响附近的村民,不少村民索性直接将大垃圾桶搬回家中占为己有,以减少巷道环境污染。
按照传统,春节前夕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在拜春节时,各家都收拾的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然而在村头的垃圾箱周围却堆满垃圾,脏乱不已,起初我以为是回收人员未能及时清洗整理,走进才发现即使垃圾箱没装满,很多村民也随手将垃圾扔在垃圾箱附近的地方,而只要有人带头扔,便会形成“破窗效应”,周围垃圾越堆越多,不仅影响村庄美观,严重时影响村庄通行。家中的洁净与村头的脏乱形成鲜明对比。
村庄的垃圾桶为村民提供便捷化垃圾处理,特别是分发到户的家用垃圾桶,桶上标识着干垃圾和湿垃圾分类并分别设定分类箱。但实践中,垃圾桶的利用率和分类执行率较低,部分村民家庭垃圾桶处于闲置状态或用来堆放其他杂物,即使少部分农民在利用时也无显著的分类意识,桶内垃圾混杂。同时,因垃圾桶容量有限,家庭垃圾倾倒时经常散落到各地,无论是在家中还是村中随处能够正常的看到散落的垃圾。
垃圾解决方法直接影响村庄环境卫生,根据政策要求,农村垃圾处理统一按照“村收集,镇运送,县处理”三级处理模式,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垃圾解决方法,国家明确规定农村里的生活垃圾严禁露天堆放和露天焚烧,村庄也明确禁止焚烧垃圾。但回家几天发现村中仍有部分村民在垃圾箱附近焚烧废旧衣物,其问题大多有两点:一是长期形成的垃圾处理习惯,村民认为焚烧是一种简单快捷的解决方法;二是部分农村地区垃圾收集和转运不及时,村民为图省事而选择就地焚烧。为了避人耳目村民一般会选择在天黑时焚烧,焚烧垃圾的气味刺鼻,影响周围的环境,附近村民也怨声载道,但这一现象每年依然屡禁不止。
垃圾回收设备的提升,服务距离的拉近还是未能实现根本的转变村庄垃圾治理。农村垃圾治理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农民缺的并非是一个高级便捷垃圾装置,更需要从宣传引导、优化制度等“软件”方面转变村民观念认知,匹配村民的需求。
从观念认知层面看,部分村民仍然缺乏环保意识,认为垃圾治理是政府或保洁员的责任,自己无需参与,这种观念导致村民在垃圾处理上缺乏责任感和主动性,甚至存在“搭便车”心理。另外村干部在管理中忽视了群众的思想动员,村干部将垃圾清理视为上级一项工作任务,满足于将设备分发到位,缺乏对政策的深入宣传,这种意识上的滞后使得硬件设施的升级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治理成果。
从制度设计上看,一是垃圾回收中责任划分不清晰;二是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三是没有严格确保规则的执行机制,缺乏严格实施的第三方执行者,一些村民违反后没有人执行处罚规则。这种制度和管理机制的不足,使得硬件设施的升级没办法得到有效支持,进而影响了垃圾治理的整体效果。
村庄公共环境治理本质上属于公共资源治理问题,其中垃圾清理作为一个公共物品,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不理性。按照经典作家提出解决思路有两条:一是私有化,即将垃圾清理交给公司解决;二是要么完全由政府承担起来。除此之外,还有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合作自治,即相关主体合作自治。现在我们老家没有采取私有化和市场方式,而是完全依靠政府,垃圾清理与公共池塘还不完全相同,需要家家户户配合,可是政府也只提供了硬件支持,我们大家可以发现硬件越来越先进、系列、周到,但是没解决农民的参与、配合问题。所以,只有一半政府,一半合作的垃圾治理肯定失败。
如果垃圾治理要成功,除了硬件条件外,更需要“软件”配套,一是宣传和鼓励群众参与;二是建立治理组织;三是制定治理规则;四是建立第三方实施机制,或者村内组织自我实施机制;五是对违规者进行分级处罚。所以老家的垃圾治理只走出了合作治理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步骤需要走。
如果能够将治理“软件”建设好,即使没有硬件设施,也能够在垃圾治理领域实现“善治”。我在一些山区调查时发现,即使没有如老家一样的垃圾处理的硬件设施,但是家内家外都很干净。
潜环(1993-)安徽省委党校讲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是乡村治理与基层基层政治。
5月4日16时40分许,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乡乌江百里画廊景区六广河水域遭遇突发大风发生游船倾覆事故。此次事故造成4艘船倾覆、84人落水。据新华社消息,5月5日12时45分,最后1名失联人员已找到,但已无生命体征。事故共造成10人遇难,70人尚在医院救治(无生命危险),4人未受伤。
刘强东再谈凑鸡蛋上大学,带76个鸡蛋吃了一星期,在人大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4年
5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发布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访谈视频,谈及上大学的历程及人大带给他的成长。 刘强东在视频中再谈凑鸡蛋上大学的往事。他还表示在人大的四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最早创业也是在人大。
大象新闻记者 刘小玉5月4日下午,山东省滕州市善国南路一辆黑色SUV突然快速撞向路边公交站台,致多人倒地,现场有数米高路灯也被肇事车辆撞倒。5日下午,有媒体记者从当地警方获悉,肇事者被控制,案件已移交当地刑警部门。至于肇事司机是否涉及酒驾毒驾等问题,警方暂未透露。
潮汕英歌与海阳大秧歌同台斗舞,二者气势各异,一个靠动作,一个靠呐喊,网友:看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对话 ”
潮汕英歌与海阳大秧歌同台斗舞,二者气势各异,一个靠动作,一个靠呐喊,网友:看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对话 ”
村干部回应“全红婵家人在老家建新房” 新房宅基地系其东京奥运会夺冠后 村里奖励给她的
村干部回应“全红婵家人在老家广东湛江市迈合村盖新房”:新房宅基地是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夺冠后村里奖励给她的。全红婵妈妈“想在农村盖一栋楼房”的愿望实现了,恭喜!
美国取消对中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正式生效 财经老王:小额包裹涨价风暴让美民众心寒
美国取消对中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正式生效·财经老王:小额包裹涨价风暴让美民众心寒。
父亲与小33岁已故儿子女友再婚,新婚妻子:不想要财产,结婚是为避免老人被送至养老院
近日,佛山顺德86岁的标叔,与已故儿子的女朋友——小33岁的王女士登记结婚,引发女儿覃女士不满,覃女士多次来到父亲居住的房屋,做出撬门、砸锁、剪电线等一系列破坏行为。
五一最先被骂的景区出现了,不是拥堵的重庆,纷拥而至的八达岭长城,不是商业化的鼓浪屿,而是湖南的张家界。取材网络今年五一假期第一天,张家界突然“火”了,不过不是因为风景,而是被游客吐槽“挤到崩溃”。
北京时间5月6日,斯诺克世锦赛决赛第四阶段比赛结束,中国选手赵心童总比分18比12战胜马克・威廉姆斯夺得冠军,成为中国首位,也是亚洲首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创造了斯诺克运动的历史。赵心童以17比8的比分领先威廉姆斯,拿到赛点结束第三阶段。